展览馆参观感言节选

【编者按】位于顾乾麟先生家乡——浙江湖州南浔小莲庄的叔蘋奖学金展览馆,留下了不少老师、同学的足迹,他们在参观之后有着诸多感言。一方面,小莲庄优美的风景让人留恋,另一方面,展览馆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顾乾麟先生和叔蘋奖学金的机会,难能可贵。

展览馆之行,让我们想说很多

担负起传递叔蘋精神的责任

应上海叔蘋同学会的邀请,我和上海其他各设奖学校负责叔蘋奖学金工作的老师来到南浔,参观叔蘋奖学金展览馆。

还记得第一次听说叔蘋奖学金,是在1985年。当时我在市三女中读高一,我的亲密同学因品学兼优荣获叔蘋奖学金,第一次听到了“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这八个字,感受到她得奖的兴奋与自豪,但并没有很深地理解。等到接受学校奖学金工作,在工作中感受到叔蘋老同学对同学会、对恩师和师母的感情,感受到家麒先生慈爱祥和的长者之风,感受到秉承一贯的同学会工作的细致入微,我深深地体会到贯穿始终的仁爱精神、奉献精神,并将它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也欣喜地听到学生对我说“我将来也要参加到叔蘋同学会的行列中”,我常常是带着感动和珍惜的情感做好这项工作。这一次参观,更是莫大的收获,在那么多照片、资料面前,我体会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创立奖学金前后的心路历程;体会到他年少丧父、辍学的无依与不甘、重振家业的坚毅与果敢、由己及人的仁爱与慈悲。经历巨变不埋怨、艰难创业不放弃的人也有不少,但收获成功而不自傲,始终有一颗奋斗之心、感激之心、慈悲之心,并将之推己及人,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这一刻,我更深深体会到作为奖学金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是这一份情怀的感受者和传承者,要在工作中体现这一宗旨、要将我们感受到的仁爱之心和博大胸襟传达给更多的得奖者,这就是顾乾麟老先生生命和精神的延续,更是人类美好情感的延续。

望着墙上历届得奖学生名单,我想同学们会在工作过程中深刻理解顾老先生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这种珍惜与尊重会留在每一个同学会工作者的心中。

作者:王丽(市三女中教师)

摘自:《叔蘋会讯》2005年第4期(总第103期)

流连于荷塘美景,感悟在叔蘋精神

一年一度的叔蘋夏令营,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感觉。想到这一点,虽然因为早起而仍有些睡眼惺忪,心中却已经满怀期待。在一段不长不短的路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湖州南浔。举行了简短却又富含意义的开营式后,直奔这次夏令营的第一站——小莲庄。

看到“小莲庄”三个字,很少有人不会联想到古色古香的建筑和那开满水面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想必连小学生也能琅琅上口的词句。诚然,这的确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走过一个弯角,豁然呈现在眼前的是小莲庄的正门,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的匾额似乎正在提示我,这儿虽然曾经是清朝光禄大夫刘墉的私人花园,但现在已经属于大众。进门不远处就能隐约地望见荷花池,虽然酷日当头,但徘徊在长廊中,看着荷花玉立在塘面上,随风摇摆,不觉感到微风袭来,暑意也便随风而去了。沿着长廊漫步,墙上则是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板,虽然文字无法辨认,但那份历史的韵味犹存,仿佛文人墨客正在眼前面对着满塘芙蓉吟诗作对。

长廊的尽头是一座依墙角而建的扇亭,别致而不落俗套,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余味无穷。走过一个牌坊,右手边便是叔蘋奖学金展览馆。步入堂内,正中央是顾老先生的塑像,他头戴博士帽,神采奕奕,那和蔼的仪容相信会令许多叔蘋同学难以忘怀。由于是第二次来到这里参观,体会自然是不同。也许初次游览带给我的是新鲜与感动,那么这次重游无疑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看着墙上一幅幅的图片,有的是恩师师母关心呵护叔蘋同学的细节小事,有些则讲述了顾老先生的创业与成才之路。在这些照片中体现出来的那些美德与精神,不断感染着我,教育我要为社会为人民做好事,做一辈子的好事。走进馆内,陈列着历届叔蘋同学的成就,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出了状元,在为叔蘋同学会感到骄傲的同时,一种责任感也涌上我的心头——这些是其他同学继承并发扬叔蘋精神的成果,而我也决不能止步不前,也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叔蘋同学会争光,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

在馆内看完叔蘋的简短视频后,我们便离开了展览馆,脑海里还不断浮现出短片中蘋公麟公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决心,一代代叔蘋学子的年轻朝气,还有一届届同学会会长那充满责任感的宣言。漫步在碧绿的小河边,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斑斑驳驳地洒落下来,在水面上化作一团团温暖的白雾。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回到这里,背着一身的自豪与感谢,独自徘徊,品味着这荷花、这河水、这阳光、这历史……

作者:张潇逸(6196/57-58

摘自:《叔蘋会讯》2006年第5期(总第109期)

血脉传承,从我做起

不是每一个同学组织都能绵延七十载,但叔蘋同学会做到了;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触碰到这样一个伟大同学会背后的精神力量,但我,有幸走近了。身为叔蘋同学会的一员,跟随得奖同学们一同来到湖州南浔这片承载了叔蘋精神的土地,心底涌起了一种回到故里的亲切与感动,而小莲庄内的叔蘋展览馆,更是我们叔蘋同学的大本营。

我们的参观,从“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开始。一面长墙上,叔蘋会徽与这八个大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在快门按动的那一刻,叔蘋精神再度被深深镌在了心里。正对着这面墙的便是叔蘋展览馆。在并不大的区域里,我们看到的是顾乾麟先生对于教育、体育等事业终其一生的追求与奉献;我们看到的是顾师母对于顾先生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叔蘋同学在各行各业上创造的辉煌;我们看到的是桃李榜上数千名得奖同学的大名。这里的每一处都让我们对叔蘋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纵使曾在开营式上高呼“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却是在此时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博爱、一种责任。

在看桃李榜的时候,庄澈副秘书长很高兴地向我们指着第7期得奖同学中她的名字。那一种自豪、喜悦,深深打动了我。我想那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换不来的吧!因为这一种情感,只会在一个家庭中才能拥有!

叔蘋展览馆之行,让我强烈感受到一股血脉的传承。那源,从麟公的奉献中涌出,沿着叔蘋人的爱心涌动一路淌来,直至我们的心田。我想我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支撑起了那一片辉煌的历史:是我们彼此间一个家庭般的融洽和视社会为一家的责任!叔蘋的光荣之路已由前辈铺就,而未来的日子,就看我们的吧!

作者:毛项颖(6788/63-64

摘自:《叔蘋会讯》2009年第3期(总第123期)

【作者反馈】

时至今日,回想起2009年的夏天,仍然会觉得充满着神奇,而叔蘋夏令营为我那个绚烂的暑假添上了最绚烂的一笔。

彼时的我第一次参加叔蘋夏令营,就被同学会委以重任:代表一百来位叔蘋夏令营的营员在开幕式上发言。我心里忐忑不安,总担心自己没有办法说出我们共同的心声,又担心自己对“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理解过于稚嫩。为了让南浔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见证我们这群叔蘋新同学的诺言与期待,我从阅读同学会、顾先生的故事开始,渐渐被这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组织感染了。说实话,在此之前,虽然接受了叔蘋奖学金的资助,但一直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在阅读了叔蘋奖学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心中对于“责任”和“奉献”有了新的理解,更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文章里出现的顾先生、顾师母的故事,和字里行间对于我们新一代叔蘋人的期望,都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完发言初稿后,顾老师很耐心地与我探讨修改意见,让我非常感动。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叔蘋精神的传承,而这,只是无数叔蘋事业奉献者的一个缩影。

回首那时写下的发言稿,觉得真是有一种初生牛犊、满腔热血的胆量。对于叔蘋精神,当时我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一份憧憬,尚未成为深根于内心的信仰。随后的岁月里,当年的雄心壮志渐渐沉淀,也会感受到去实现“挺起中国人的脊梁,书写属于我们的篇章”是一件躬行方知才浅的事。

所幸的是,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求一蹴而就,只愿一路上走来不忘初心,不悔始终。就好像当时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之后的每一年,参加叔蘋夏令营成为了每个暑假最期盼的事,我和一些真诚善良的伙伴成为一生的挚友;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从最初的参与者成为能够投入其中的奉献者——叔蘋大家庭给予我的温暖和情谊,穿梭过整个夏天。我又是如此庆幸,当年代表叔蘋同学们说出的少年憧憬——体会叔蘋的精神、收获永恒的友谊、明确自己的责任——即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都没有轻言放弃,依旧抱有属于叔蘋人的坚持和信念。而这,相信也是每一次参加叔蘋活动时,我们可以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重新翻看当年的叔蘋夏令营会讯特刊,感恩与你们的相遇,感谢与你们的同行。而最美好的夏天,不仅仅只是童话而已。

作者:毛项颖(6788/63-64

【读者反馈】

《展馆风貌》版块,虽然文章不多,但很有代表性,一些感言文章如同王丽、张潇逸、毛项颖的文章情真意切,文笔也佳。

作为曾经两次参加展览馆筹建和改造工作的我,倍感亲切,不禁回忆起当时的日日夜夜:刘诗强会长和家麒主席亲自执笔中、英文“前言”;北京同学会对文稿来来往往的多次细致修改,常常在半夜还收到他们的E-mail;上海理事会的反复讨论;负责“硬件”的陈光济同学一次次赶赴南浔;而负责“软件”的我,一次次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补充,前后共达9稿之多,为赶时间曾经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以及和设计、施工单位的“争争吵吵”等等。这一切仿佛还在眼前!今天,看到我们展览馆在社会上、在同学中所产生的正能量影响,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一种幸福,让我深深感恩、感谢、感动——能为我们的叔蘋事业尽一分绵力,是一种幸福。

作者:庄澈(510/7

编辑:姚韵孜(7849/73-74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