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分享】复旦、南模、市三女中、晋元中学老师分享他们南浔之旅感悟

传承的力量

南模中学 范依琳

与叔蘋结缘于2013年的暑假。放假前叔蘋同学会的高嘉尧(南模毕业生)一天来找我,问我是否可以为参加叔蘋同学会夏令营的新老同学做一个“美育”讲座。当时的我早就了解到关于叔蘋的一些故事,感动于叔蘋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因此我欣然应运。记得当时讲座的题目是“做可爱的叔蘋人”,讲座过程中叔蘋同学的热情参与和亲切互动,让每位叔蘋人的笑脸和可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老同学对新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新老同学的友谊都让我感受到了叔蘋人某种不同。

与叔蘋续缘于2014年的冬天。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幸参加了2014年12月在上海中学举行的叔蘋奖学金颁奖大会,会上上海叔蘋同学会会长程艺华和他父亲的发言让人印象颇深,程爸爸当时激动的神情和充满质朴情感的言语敲击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叔蘋人都有一个专属的叔蘋学号,无论是老同学的获奖感言,还是新同学参与活动后点滴收获,叔蘋的与众不同再一次让我感动,学生有序地管理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平等而融洽,叔蘋精神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传递。

进一步走进叔蘋于2015年。5月6日赴南浔参观叔蘋奖学金展览馆,途中和叔蘋人的进一步交流,尤其是拜读了那本文集《传承:从42到8261》。书中萃取了75篇从1986年续办叔蘋奖学金以来的会讯和文集中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壮志豪言,但却真实记录着每一个叔蘋人或叔蘋见证人,他们对叔蘋的理解和感悟。无论是“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还是“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都是叔蘋人坚守的信念。这信念已经化作一颗颗微小的种子,牢牢地根植于一代又一代叔蘋人的心,并由叔蘋人传播到更多的人群。

叔蘋走过了75周年,叔蘋人遍及世界各地,叔蘋精神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这就是叔蘋人的不同,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南浔不难寻

——上海叔蘋奖学金设奖学校负责教师南浔寻根之旅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   柴光军

五月,花红柳绿,姹紫嫣红,在叔蘋奖学金顾家后人以及上海叔蘋同学会副会长施文岚等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上海叔蘋奖学金设奖学校负责教师一行二十多人前往南浔古镇,追寻叔蘋奖学金创办人顾乾麟先生的足迹。

小莲庄内,惠风习习,荷叶田田,我们参观了设在其内的“叔蘋奖学金展览馆”,展厅重新布局,借助了现代化媒介,通过精巧的设计,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叔蘋奖学金设置的前世今生。

湖州地区,自古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礼仪之邦。“四象八牛”,精明的南浔人靠灵活的商业头脑和勤快诚实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富裕后的南浔人大多都为桑梓之地伸出援手,修路建桥,兴办私塾,睦族亲邻,造福一方。生于斯的乾麟先生秉承了家乡的教化,父辈的遗志,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办了叔蘋奖学金,资助向上的学生安心学业,报效祖国。

时光流转,转瞬七十年,那布满墙面奖掖学子的名单都该是顾先生的功德符号,我也相信且证实了这些受惠的学生在顾先生的精神引领下,会发光发热,温暖世人,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名字叫“叔蘋人”。

我不知道和熙的细语中,叔蘋公留给儿子那句话——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乾麟先生怎样理解,我重新思索,觉得不仅仅是因果,因为我们受恩于社会,便应回馈社会。我想“得诸社会”,是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该学会感谢,懂得感恩,这叫人性。而“还诸社会”则是让我们眼光放开去,能顾及到更多的人,不仅仅是利己,更应该是利他达人,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上升为神性。

有人性才配叫人,有神性才配得上“天之骄子”的称号,才能昂起头走在这个世上。

我这样理解叔蘋公的遗训。

走出小莲庄,有人才说起今天是农历的一个节气——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我也知道万物长大,需要根系的支撑,人更应如此。在顾乾麟先生的身上,我们不难寻到“叔蘋人”应该拥有的根!

                         2015年5月6日夜

叔蘋精神让奖学金变得不再简单

市三女中  张舒蕾

风和日丽的五月,应上海叔蘋同学会的邀请,我有幸和其他设奖学校的叔蘋奖学金工作负责老师一起来到南浔,饱览了江南水乡的风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属参观叔蘋奖学金展览馆这个环节。

最早听说叔蘋奖学金,还是在我高中的时候,市西中学也是设奖学校,身边的叔蘋同学讲起同学会的各种活动,讲起叔蘋的“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看到他们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践行同学会的宗旨,慢慢地让我对叔蘋同学会有了一种别样的亲切感。感觉这个奖学金并不是冰冷地只看分数,不是高高在上让人不敢靠近,而是很有人情味的,很关注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养成,真是太棒了!

在市三担任叔蘋奖学金的工作,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使命,要把叔蘋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开始实际接触同学会的同学,才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天地,才发现自己对叔蘋精神的理解太过肤浅,需要进一步学习,幸好同学会提供了各种学习的渠道,比如会刊、各种活动,又比如这次南浔游。

走进叔蘋奖学金展览馆,古色古香的建筑让展厅立刻有了种历史沉淀感,仿佛打开了一幅时空画卷,带我们走近顾氏家族。这样的展览其实我看过很多次,每个成功发家者都会有一段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奋斗最终成功的故事。但这个展览着重介绍了叔蘋精神的由来,以及践行这个理念所经历的种种过程,让人耳目一新。就像王丽老师说的“经历巨变不埋怨、艰难创业不放弃的人也有不少,但收获成功而不自傲,始终有一颗奋斗之心、感激之心、慈悲之心,并将之推己及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午后我们在“猫的天空之城”这家很有特色的主题书店小憩,和叔蘋同学聊起在展览馆看到的得奖同学命名墙,谈到为什么早前是第几期,而后几年都是第几—第几期,里面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顾家对得奖同学的诚意相助。在困难的年代,顾先生甚至要卖掉肥皂厂来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行一日之善不难,难在坚持,尤其是在很难坚持的情况下仍然坚守承诺的毅力和勇气。

经常听到有人感叹这个社会太看重金钱,人心浮躁。叔蘋精神就像大伏天吹来的一阵凉风,让人保持一份清醒,保有清明的价值观,相信一个人的力量并不渺小,相反地可以燎原,同时也是对金钱价值的重新定义。

 

叔蘋魅力代代传

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管理室主任 季欣老师

我参加了2015年5月6日在湖州南浔召开的2015年叔蘋奖学金工作会议,对该奖学金的评选发放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一个有70余年历史的、致力于帮助优秀青年学子完成学业的校外奖学金,叔蘋奖学金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将育人融入奖学金的每一个环节

叔蘋奖学金的评奖过程中非常强调理事会同学和在职叔蘋同学与每一名拟获奖学生的面谈环节。通过面谈,经验丰富的叔蘋同学可以对拟获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需求,了解他们的理想。虽不否定最终获奖的结果,但面谈环节也并不是走过场,相反,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对“叔蘋”的深厚感情来引导部分学生对奖学金的认识存在偏差,个人的素质存在缺陷等问题,有所认识和行动。叔蘋奖学金的管理,多是一些有常年教育经验的退休人员,比如说顾耀坤老师之前是上海市三女中的教导主任。这些老教师对叔蘋工作十分了解,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工作态度及其认真负责,退休之后愿意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叔蘋同学会发挥力量,成为了重要的力量,保障了奖学金的良性运作。

此外,叔蘋奖学金对获奖学生坚持过程培养,定期组织获奖学生(主要是高中生)参加叔蘋夏令营等活动。通过集中活动增进学生对叔蘋奖学金的了解,并逐渐融入“叔蘋同学会”的大家庭中,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支持的情感纽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由曾经获得叔蘋奖学金的学生完成的,这些叔蘋同学会的成员也已经形成了年龄的梯队,他们热心地回馈,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和指导新的“叔蘋同学会”成员。这样,叔蘋奖学金形成了一代帮一代的良性的循环,而且有了自己的文化,在同学会中达成了“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共识。

2、“雪中送炭”的助人理念

叔蘋奖学金的设立初衷,就是帮助优秀的家境清寒的学生继续深造。70多年来,虽然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但事实上,叔蘋奖学金还是明显地带有助学的成分,“雪中送炭”的做法更是体现在对获奖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有榜样、求进步、树理想、追目标,让学生更愿意遵守“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精神要求并努力践行,在求学期间以至就职后的各行各业中都成为佼佼者。

3、物质奖助是基础,品牌效应是核心竞争力

叔蘋奖学金的设奖额度并不高,但是在获奖学生和家长心中,叔蘋奖学金更是一份无上的荣誉,意味着学生成为了优秀的“叔蘋同学会”成员,成为了同龄人中的“精英”,能够得到同学会里老同学的指导和支持。

我想,叔蘋奖学金的魅力,来自于其长期的“雪中送炭”理念的坚持,来自于其已经形成的代代相传的“同学会”情谊,来自于在经济支持之外的情感家园建设,来自于执着、负责的评审过程。这使得叔蘋奖学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奖学金,成为了一项荣誉、一种身份、一个精英朋友圈。这是我们研究生奖助学金工作也应该追求的工作境界。

 

 

评论被关闭